近期,中国平安一次对汇丰控股的增持,引发了一些网民的疑问和口水战。
事情是这样开始的。
中国平安9月23日耗资3亿港元增持1080万股汇丰控股股份,持股比例增至8%。
这一举动随即引来了市场的高度关注。中国平安在第一时间表示,选择此时增持汇丰控股,属于长期的财务性投资。
不过,这一市场操作举动,却意外引怨上身。有人将抄底增持与爱国卖国相提并论,似乎有些过度解读,实有道德绑架之嫌。
寻根问底,这一论断与汇丰较长一段时间的种种表现关联紧密。
众所周知,今年以来,汇丰频频遭遇“负面”,暂停分红、大规模裁员、华为“构陷门”、洗钱风波,股价连续受挫。截至9月24日收盘,汇丰控股股价已下跌至28.3元,较今年初大跌50%以上,创下十年来新低。
面对汇丰在资本市场的大跌眼镜,作为汇丰控股的主要股东,账号浮亏已超400亿港元。而选择此时增持,抄底止损、摊薄成本可能是正常人的理解。这也与中国平安所言财务投资的说辞较为吻合。
因有中国平安的“救驾”,汇丰控股近一周的股份在纷纷扰扰中有所拉升。9月30日,汇丰控股收于29.8元,较上一日稍有下跌。
回首此次部分吃瓜群众的论断,无非是因为华为的财务总监事件而去抵制汇丰,而中国平安因为增持汇丰控股而成为另一个抵制的靶心。如果从推动汇丰发展的角度来看,这合乎市场经济和资本运作的逻辑。
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,则或许有另一番判断。
中国平安是本土化成长起来的综合性保险金融集团,一旦成为汇丰控股第一大股东,势必在汇丰控股中的话语权进一步增强,未来主导汇丰控股经营的实力不言而喻。
也就是说,中国平安加码汇丰控股,一方面有利于汇丰控股规范化经营,对于汇丰控股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多正向的影响力,另一方面则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繁荣, 意义远超越增持本身。
也有网民表示,“没有话语权如何实现国家利益”,“平安控股汇丰是有效遏制汇丰乱做事的有效方式”,“替国出手为国分忧”。
试想,如果有中国股东积极把控汇丰的经营,是否还会出现华为事件?前一阶段,汇丰一位董事高管被换掉,这给中国平安主导汇丰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。
中国平安的举动,与其说是挽救汇丰而“卖国”,倒不如说是推动汇丰规范经营而“爱国”。
财务投资、抄底止损可能是为了“小我”,而规范汇丰发展、把控金融风控可能是为了“大我”。
顺便提及一下,中国平安与汇丰控股还有较深的渊源。
早在2002年,汇丰控股耗资6亿美元认购中国平安10%股份,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。十年后出清。2017年,中国平安持有汇丰控股的比例超过了5%,随后多次增持至7.01%。
中国平安幼小时,汇丰控股是中国平安的股东;中国平安变大时,中国平安反成为汇丰控股的第一大股东。在这种轮回的结局中,透露出的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,更折射出中国企业实力与信心的强大。
“我小”时,外资为我所用;“我大”时,外资为我所控。
这或许是中国强大的写照之一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破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破站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1条评论
没想到平安还有汇丰的股份!颜值就不买了!这月到期后停了不买了